现场|古稀老太街头画洛阳地标
4月18日下午,洛阳市明堂对面中州中路南侧的树荫下,一群市民正围着一位作画的老人,她正在一笔笔描绘面前的明堂。“画得真好,跟真的明堂一模一样!”8岁的李浩萌(音)欢呼着跟妈妈说。“Amazing!”(棒极了)来自白俄罗斯的Anna和同伴Evgeny向老人竖起大拇指。
板凳上的老人身着红色保暖衣,披着一件红色外套,一条黑裤子下面是一双军绿色的解放鞋。只见她的画笔在调色盘上扫过,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明堂的轮廓,这位老人就是董凤茹。
董凤茹旁边放了一个蛇皮袋,里面装着水和干粮。“从早上九点多赶到明堂附近作画,一直到下午六点半才完成作品。”中午,董凤茹就着开水啃点自己带的干粮,继续作画。
“我是内蒙古人,1973年6月9日下午两点到的洛阳,全国除了西藏没去过,其他地方都去写生,但是我觉得洛阳最美!”董凤茹告诉记者,尽管走遍了国内外的众多城市和山水,还是觉得洛阳最美,想把洛阳的美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展现出来。
追忆|谁供她上学 她就嫁给谁
董凤茹是内蒙古通辽人,怎么会迷恋上洛阳呢?她自幼酷爱美术,12岁时,她终于上了小学一年级,念到初一时,家里无力供她继续读书,便辍学在家。执著的董凤茹与父母“摊牌”,谁能供她上学念书她就嫁给谁。最终,比她大8岁的年轻军官刘春华答应了她的条件,1958年他们结婚了。
1964年,她参加全国统一高考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内蒙古艺术学校,成为当时班里28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,196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。1973年,董凤茹随从部队转业到洛阳的丈夫,调到洛阳市西工区文化馆工作。董凤茹把草原雄浑豪放的画风与洛阳的古朴、隽秀、细腻糅合在一起,绘画、雕塑、剪纸、布贴、麦秆等十几种艺术齐头并进。尤其是对洛阳特有的牡丹花进行研究,专研写意牡丹的画艺。
目标|她要把洛阳的地标都画下来
董凤茹有着来自内蒙古人的豪爽性格。董凤茹自嘲说,因穿着朴素,曾被同行误认为是“卖豆瓣酱的”。“这都不重要,艺术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朴实。”
4月18日晚上,记者来到董凤茹家里采访,发现家里最大的一间屋子就是她的画室。里面悬挂着她的很多作品,水粉画、油画、麦秆画,还有尚未完成的牡丹。董凤茹说,1973年到洛阳后,她就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洛阳的大街小巷作画,有龙门石窟,已经消失的邮政大厦,正在兴建的工厂,王城公园……
“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洛阳了,现在洛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”董凤茹告诉记者,如果身体允许她想把丽景门、龙门、老城等洛阳一系列的地标建筑画下来,到重阳节在洛阳举办一场老年人画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