邙山南麓,黄河岸边,风景优美的思念果岭毗邻处,保持了浑然天成的中原地貌和山林野外的幽静,成为郑州北郊一处难能可贵的原始自然之地。就是在这个偏于一隅的地方,有一个拥挤而又散乱地堆放着书籍、墨汁、砚台,和无数国画习作的画室——文君堂,文君堂主人许均安,他身材高大、头发及肩,双目灵动,已接近耳顺之年,他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画案前,凝视深思,挥毫泼墨。
这里,少有人迹所至,没有汽车轰鸣,没有市场上叫卖的聒噪,没有人群里的喧嚣,只有来自大自然最为本真的静谧和清新;他深居简出,谢门闭客,自从八年前,怀揣鸿鹄之志,带着笔墨纸砚,在这里安营扎寨后,就找到了心灵的伊甸园,和绘画艺术的精神故乡。他在这里,物质极其简陋,用着简单的一日三餐,简朴的衣食住行,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僧人般的生活,精神却极其丰沛,他乐此不疲,守候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寂静之地。
1958年出生的许均安,祖籍山东巨野,生于河南郑州。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郑州书画社上班。先后得到郑州市工艺美术厂专职画家,以及当时蜚声河南画坛名家的亲授。长期的书画浸润熏陶,不觉间,他逐步掌握和领悟出了些许笔墨要领。时值八十年代,刚刚二十多岁的他,以八十元的价格,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张花鸟画。
尽管当时,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。但是,深知画画并不是一朝一夕功夫的许均安,并没有很快去补充若干张,以挣钱为第一要务,而是朝圣一般,更为慎重地作画。契机来自于集贸市场的拆迁,缘于小时候那个不能割舍的、时时“折磨”他的画画情结,有了一些经济基础的许均安,义无反顾,投身画画,皈依心目中至高的神圣的纯粹的艺术。
四十而不惑时,对于世俗的生活,物质的积累,他的确已经看得很淡,相反,艺术理想的追逐,已经完全充溢他的内心,他推掉了一切俗务,忘掉了时间,忘掉了人群,全身心地痴迷和畅游在他所钟爱的世界,以期探秘花鸟画真谛。
十年的市场经历,许均安并没有“损坏”手中的毛笔,相反,却积累了丰富的国画学养。裱画时,他曾亲历过李苦禅、王子武、何海霞、石鲁、王西京等大家的作品,曾经荣幸地参观过张大千、任伯年的大型展览,都是些弥足珍贵的真迹。他阅画无数,深知,最有价值的画作,是来自生命的律动。
不疯魔,难成佛。
清心寡欲的许均安,开始了独自一人花鸟画的疯狂研习。常常,清晨的鸟儿,把他从梦中唤醒,一直到月落星稀的子夜时分,才活动一下早已僵硬的腰肢,结束一天的劳作。临帖,作画,写生,阅读,思考,如此反复,时间不知不觉流逝,疲惫寂寞、清苦艰辛,都浑然不知,金钱价格,名利光环,皆不为其所知。只力求把每一个枝,每一片叶,每一个细微的羽毛,都融入情感,纸上润含春雨,笔下干裂秋风,思浩荡,神飞扬。在他看来,一幅画的诞生,一定要蕴含着对艺术、对自然、对生活的对话、理解和热爱。
隐居的日子,他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乐趣,门前种上了清雅的竹子,还种了蔬菜瓜果,周边的花草、柳树、杨树,池塘,一年四季,阴晴雨雪,变换着不同的风景。他的苦辣酸甜,和世俗不再有任何关系,都是关乎艺术,关乎一幅作品的创作,他生活平淡简朴,思想却是翻江倒海。不加任何雕饰的大自然,带给他无穷启发,他心无旁骛,感悟自然,享受自然,心手相宜,孜孜以求古人和自然这两本厚书。
在勤奋好学的磨练中,在飞蛾扑火般的热爱里,他的作品日臻圆熟,一幅幅精妙雅致的画,开始走出这间安静的屋子,走进人们的视野。
2002年,《寒香图》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(河南展区)铜奖;2003年,《鹤寿图》获河南省第二届中国画艺术展佳作奖,同年,《春回大地》获河南省第十一届花鸟画展优秀奖;2005年,《二月江南花满枝》在河南省第四届中国画艺术展获佳作奖,并入选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学术题名展,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;2008年,赴日参加中日友好书画展,作品被收藏,同年,参加全国牡丹邀请展获奖,并在第二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展作品获奖。2010年,作品《赏春》在河南省第九届中国画艺术展获奖。期间许均安加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国画家协会会员,成为贤悦堂书画艺术研究院签约画家。
许先生的笔墨和意境赢得的赞誉与成功,来自于他能在遍学古人传统之后,有意规避花鸟画的程式化,一改直白描摹的旧有章法,通过笔墨气势和精道的构图,使画面更加饱满有致,意味悠长,生机勃勃。
他的作品刚健清丽,意境悠远。《碧玉三栖》是一幅即兴的、没有起稿的水墨画,墨色不着痕迹的丰富变化,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,因之又有了纵深感,给观者以无限遐想空间。大片的空白处理,计白当墨,虚实相生,足以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和遐思,也显现出画家的率性与功底储备。三只栖息在枝干的、神色各不相同的小鸟,造型随意中透着严谨。鸟儿眼神灵动,体态逼真,皮毛的处理,以散笔顺身体结构撕出,成功地表现出绒毛的质感。老道却轻快的笔墨线条,烘托出高古宁谧而又恬静健朗的意味,为雅俗所共赏。
作品《风动有奇香》,画面意境空灵,藤枝只几笔没骨写成,藤黄和花青加暖色,氤氲而成黄绿色叶片,新鲜逼真。俏丽繁盛的海棠花,是由曙红、胭脂加白粉调制而成,含蓄、深沉而美艳,渲染出淡雅纤丽,清新脱俗,诗意沛然。两只小鸟,顾盼生动,似有生动发声,翅膀用细毫精致描出,笔笔自有其妙处,不由人叹为观止。山石结合点簇、勾勒及晕染,气氛热烈明快,也不失深厚之感,用墨用水的变化,皆显出质感,显出妩媚刚劲,婀娜遒逸的艺术韵味,这样的画作与心灵,显然是被大自然熏染过的内心的真实写照。
《暗香浮动月黄昏》表达的是一幅动静结合、明暗交错的妙境,一轮若隐若现的明月,隐藏在树和花的深处,一股似有未有的微风,一阵丝丝缕缕的梅花清香,一对相依偎的小鸟,画面弥漫荡漾着诗情画意。尤其是运用了许均安自己所钟爱的黑白灰三种经典颜色,酝酿出一种温润舒适的情愫,烘托出朦胧飘渺的意境。整幅画写意的味道非常充沛,达到了一个花鸟画家高度的艺术自觉。
许均安先生的画作风格,渗透着他所崇尚的任伯年先生的遗风,也深得任伯年、黄宾虹、石涛等大家的艺术熏陶,他攫取名家之长,补自家之短。纵观他的花鸟写意,画的是花鸟,写的却是人的生命力,是诗的张力,是远离尘世的一颗宁静高远之心。
许均安先生以惊人的勇气和勤奋,形成了独特的“真情、含蓄、细腻、空灵、脱俗”的艺术创作风格,力求在似影如幻,迷离扑溯,氤氲幽深的情景中捕捉一种梦幻般的诗意。
出自许先生笔下的紫藤、桃花、梅花、竹子、明月、山雀、山石等,仿若被注入了灵气,“度物象而取其真”,化生活之态为艺术之态,结构清晰,笔墨灵动,以其生动有趣,表现了对自然生机的捕捉,对美好自然的赞美,呈现为笔端生机郁勃的画面。
他注重意境的凝练,意境是一幅画的魂魄,他笔墨灵动飘逸,运笔洒脱,俊逸不羁,而又有法有度,墨色浑厚,构图饱满,虚实相间。他特别重视用墨,或溶墨于色,或潜于色彩,水墨含蓄朦胧的基调,与淡雅隽朗的色彩效果,恰如其分地糅合为一体,使画面更加稳定、沉实,具有风神气爽、气韵盎然的艺术效果,更好地体现中国画的内涵神韵。
人常论:小写意易得于似,而难得似之不似;若能于似处征得象外之不似,言外之旨趣,则堪称小写意高手。而许均安先生向往以古人之心境、圣贤之见识,却又纵情于大自然,不矫情,不虚饰,平易而不费力,外陶化而内炽然,这也缘于他一贯坚持的“有感而发、因情生意”的创作基点,力求达到一种“以写衬工,工写相谐,收放有度,气韵生动”的纯美境界。
画为心声。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的是工笔及写意中的勾、染、罩、填等传统技法手段,却向我们传递出较强的现代审美意味的清新气息。画面笔调精微轻松,设色和谐雅致,意境幽远而有纵深感,体现出他对传统花鸟画和现代技法的极强的把控功力。从笔意到笔至,线条架构撑得开又收的拢,开和自然,整幅画圆满而盈实,有力度,看上去端庄大气,而又浮想联翩,视觉上有一种涌动感,只有灵动的笔墨,才能表现出的厚实醇正韵味。
许先生期望以此平生作品,以此身体力行,来表现对生命和绘画艺术的思考和感悟,一片或是萧瑟,或是茂盛的自然界,正蕴含了生命能量的强大和凝聚;或是蛰伏,或是灵动的鸟类,也正体现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中,或是在风和日丽中的韧性和执著。许先生的追求,正吻合了李泽厚先生在《美的历程》中所写:“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(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),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。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、广阔、多义而丰富。 ”
佛陀为了寻求真理“剥皮为纸,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”。许均安先生这种为追求艺术奋不顾身的精神,同样与此一脉相通。他深知此理,艺术就是要执着、勤勉、明理、融通。
十年面壁为突壁。
十几年深山树林里寂寞而充实的修为,许先生深深领悟到,大自然是创作的基础,意境构思是创作的灵魂,必得注重写意、抒情、达意、言志、有我,形象的写实、写意的内涵与形式的水乳交融,以此淋漓地表达画家的修养品格与审美理想。
继承与创新始终苦苦困扰着他,他知道,既要葆有传统的笔精墨妙、风雅蕴藉,又要伴随有艺术技巧的新颖,意境的新意,更要体现出了一种开拓性的现代审美特质,在意境、气势、神韵等各方面,都要力求具有时代意义。
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那个远离都市的地方,许均安先生眼前的花儿,更为明丽幽香,耳边的鸟鸣,更为委婉清脆,头顶的星空,更为深邃疏朗,他的生活也更为质朴真实,在今后的创作中,来自于他腕下的作品,将会以其独有的刚健雅致和更为精熟的笔墨语言,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圣地和艺术顶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