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

收藏打眼:是这样开始的

核心提示

        打眼,这一收藏圈中最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被暴晒,成为流行语。白明认为,打眼的发生往往就在一分钟之内,那么,这一分钟内到底发生了什么,收藏领域中不断发生的打眼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规律呢?


 

        打眼,那一分钟发生了什么

        白明:用最后一分钟决定博弈。

        打眼会不会发生,往往就是在交易发生前的一分钟里决定的。那瞬间虽短,考验的却是收藏者的心态、心理素质以及经验等很多东西,而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态,也就是收藏者是否要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选择博弈。

 

        鉴定毕竟是一种眼学,是对比、淘汰、排列,当经验够用的时候,买进真东西的把握就会大一些。而当收藏的经验不够,遇到一件无法用你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的东西,你又认为机会不等人,一旦错过就没有了,那么你就不能不进行一次博弈了,这种博弈的结果往往就是打眼。很多人就是这样,可以不懂,但不能不买,买回去再翻书、找人看,发现买错了就扔床底下了。

 

        表面看,中国收藏大军有7000万人,远远大于造假者,但是收藏行为是一种个体行为,也就是说,收藏者在市场中进行收藏买卖时,实际上一个人来面对庞大的造假群体,孤军奋战,带有博弈的性质--收藏者就是眼界再宽,也有看不到的死角。


        秦杰:那根一夜暴富的神经被拨动了。

        遭遇打眼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心态失衡,渴望一夜暴富。收藏市场里的卖家大多瞄准的就是这种心态,那些各种版本神乎其神的故事也都是用来拨动收藏者这根神经的,一旦这根一夜暴富的弦被拨动了,那么收藏者也就肯定栽里面了。更为要命的是,很多收藏者往往不懂装懂,尤其是在最后一分钟内,明明自己不明白,却偏偏装成很懂的样子,卖家就势引着收藏者走,收藏者还顺着坡爬,感觉飘飘然,放松了警惕,最终打眼。实际上,真正懂行的买家往往是装成不懂的样子,哪能装懂啊?


 

        梁秀伟:虚荣心万万要不得。

        由于中国艺术不仅崇古,而且传承的方式是从模仿开始,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,客观环境使得打眼有着一定的必然性。搞收藏有出于喜欢的,有投资的,有为了谋生的,有兼而有之的。收藏的提高过程是一个由爱好到心悟的过程,这个过程中悟性差一些就会出现打眼。

 

        收藏者都有这种感觉,当看见某一件东西时,会特别喜欢,爱不释手,往往就是在最后一分钟内由于无法割舍而发生打眼。或者,有的希望赚大钱,当看到一个机会甚至会倾其所有,孤注一掷,而这些人往往是有一定水平的。像民国时一些大藏家都有过打眼的经历,其结果就倾家荡产,演变成了悲剧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一些收藏者之所以在最后一分钟没有挺住,就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。这些收藏者往往觉得自己懂点门道,商贩一捧,甚至周围的商贩都过来联起手这么一捧,自己就下不来台了,等买回去这后悔啊,可是越是这样越有苦难言,说不出来,也不好意思回去找人家--都是自己给人家吹牛讲课,人家什么都没有说啊。所以,要收藏就要心如静水,虚荣心万万要不得。


 

        到底什么人才打眼

        白明:打眼谁都免不了。

        首先说什么人不打眼,我的看法是,只有一种人不打眼,那就是从来不动收藏念头的人。只要进入收藏圈,免不了打眼。不过不同水平的人情况也有不同。

 

        比如说专家,一辈子就在某个领域研究,有学识有水平,但由于工作与年龄等原因,对市场的了解没有对学术了解得那么多,尤其是不了解市场造假,因此他们用学术上的造诣来与造假者交锋也会败下阵来,而且,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多被造假者利用,反过来欺骗研究者。而对于初学者,由于水平以及市场经验都不足,往往就是不懂,一个故事就给忽悠了,很容易打眼。对于有一定市场经验的收藏者来说,他们觉得自己不含糊,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,卖家一察言观色,就势一忽悠,他就把假的当真的给买回去了。这里面的关键是两条,一是丰富自己的知识,二是千万要客观地看东西,不能太主观了,一旦主观了,那离打眼就不远了。

地址:郑州市文化北路126号北晨公寓A座2206室 电话:0371-60915591,13607661551
邮箱:xianyuetang@163.com
Copyright © 2015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
雅昌贤悦堂画廊
贤悦堂微信